找到相关内容4426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人生十问--星云大师讲述

    ,佛教的智并不是世俗的知识,因为知识并不全是善的。内心的般若智不能开显,做事不合佛法,一切只依感情与自私的世俗常识而行动,这叫做痴。佛教的智是由闻思修而来的,是一种观照实相的中道方法,依着这方法,才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04484884.html
  • 宗教与艺术的对谈

      宗教与艺术的对谈   2003年7月4日 大卿导师 于花园新城桃李馆开示   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,构成艺术的二元,也构成禅的心灵状态。   —— 宗白华《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》   现代人讲“情绪管理”,在古老佛教是用“还原”的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。  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叫“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”:我本来是什么样子?今天怎么变成这个样子?   原来不是这个样子,现在之所以变成...

    大卿导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15085409.html
  • 解打鼓

    ,乃明万物之“内的生涯”之意义也。曰动,日止,日死,日生者,皆迹也。要宜不见其迹,而直人物之内在的生命。换言之,即观照自己心中一念动处,若会得此一念忽然而起之处,则一理通而万理通,直可知天地万物生生之...

    铃木大拙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411886612.html
  • 本初佛与立体曼荼罗之一种重要研究

    自性身,并法界身,总咸三十七也信。”   此中除其中央法界身,即为表彼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三十六尊之三十六德,或三十六智者,固甚为显明也。但二倍之而成七十二则又何耶?是盖以智有能观所观,或含观照实相二...

    威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412386636.html
  • 禅坐的重要与方法(3)

    如同佛陀庄严的外貌而自傲,佛陀得知后,立即责备他而且说:“对于所有的外貌,都应该如是观照:所有形貌非我,非我所,无有实际。”   修行慈心的十一种利益还有“不毒不兵、水火盗贼终不侵狂”。现代人争战虽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50587242.html
  • 介绍印顺导师

      圣者了然于此,也就能安常处顺,哀乐不入于胸次;可是一般众生的“自我”(萨迦耶见)很强,无法习惯作“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”的观照,总是给自己一个错误期待,希望生命永远保持在一个不受恶劣情境影响的最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50687247.html
  • 荷泽大师证道歌考

    收摄六根,眼由他看,耳由他听,意由他想,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,来照顾佛性,不论何时何地,片刻不忘,好似失去宝珠,必要将他寻获一样,如此观照,机缘一到,叻的一声,也可以见佛性。   经里边说:“善...观照般若,利用方便般若为武器,破无始无明,证实相般若。   〈显宗记〉云:“妙中之妙,即妙法身,天中之天,乃金刚慧。”   荷泽曰:“譬如一綟之丝,其数无量,若合为绳,置于木上,利剑一斩,一时俱断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50288602.html
  • 从身体的奥秘探讨生命哲学——以禅、丹道与密为主

    的精神与意义,则为禅,梵语dhyana者,静虑,乃借呼吸及内心的观照等方法,以开发内在之无限智慧、潜能与功德,可以控制情绪,升华欲望,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详,它又可以帮助超越自我的拘限,心灵的自在与解脱...

    熊琬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22888955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四乘法门

    好似失去宝珠,必定要将他护[获]着一样。如是观照,机缘一到,[口@力]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。如能照此修行,豁然贯通见本来佛性。到此时,本来佛性是法身,见闻觉知智是报身,六根行是应身,名为“一体三身”。古人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089254.html
  • 〈四教颂〉试解

    。一切的思想,细微的观照都要在一个很安静状态中方可完成。过动无法安心,精神不能凝聚一处,思考能力必差。故佛教散乱心重者,修数息对治散乱。   4、有一类无知众生,不知生死轮回的源头,胡乱寻找断苦方法...慧眼见空理。假观偏于知事的差别相,所谓法眼见一切相。中观,比较圆融的观法,空假中三观同时兼顾周全。中观直觉具体观照一切法实相一相的时刻,同时亦观照各种法的差别相。圆教观法的圆融无碍,就是抄一念上三谛三观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43589825.html